孩子打人,家長被老師約談,如何教育有攻擊性的”熊孩子”

我剛打開手機,正閑著,突然彈出一條資訊:”我被幼兒園老師面試了。 “老師說我的孩子在幼稚園逮捕並毆打人。 我已經被許多父母抱怨過了。 老師告訴我們在家教育和指導。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和我丈夫最近很沮喪。 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對待好鬥的孩子。 我們該怎麼辦? ”

 

看著新聞,大腦中突然浮現出廣場上的一幕:

那天晚上,我帶著我的寶寶去廣場玩。 那時,很多孩子都在那裡一起玩,不遠處只有一個小男孩在拍著球。 小男孩不停地拍著,突然一個穿著紅色t恤的小男孩跑了過來,一言不發地抓住了男孩手中的球。 奶奶看到孫子后,帶著一個紅色的有同情心的孩子跑去阻止它。 奶奶拉著孫子的手,又拉了回來,對孫子:說:”搶別人的東西不是好孩子。 “爺爺想玩球。” 奶奶說帶孩子去不遠的爺爺那裡。 爺爺把手推車裡的球遞給了孩子。 剛才那個孩子抱著球跑向那個小男孩。 當他到前面時,他用球打碎了小男孩的頭。 突然,孩子哭了.

 

當小男孩的奶奶看到它時,她跑過去說了很多髒話。 雖然小男孩的奶奶穿紅色襯衫說了很多對不起的話,但父母仍然很不開心。

“熊海子”暴打好鬥,經常給父母帶來很多麻煩。 尤其是如果幼稚園的孩子經常攻擊和毆打人,老師會批評他們,其他孩子會迴避,孩子沒有朋友;重不是”熊海子”打傷了別人有孩子的父母來找你,是由於招惹了更壞的孩子受傷。 不僅如此,老師不喜歡經常給老師帶來麻煩的孩子,那些認真的孩子可能會被幼兒園勸阻。

 

對於有攻擊性的「熊孩子」如何引導和教育呢?

其實,每個孩子愛打人、有攻擊性,家長都有脫不了的干系。 現在的家長都把孩子視若珍寶,平時在家孩子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家長什麼都依著慣著,孩子在家隨心所欲習慣了,一旦到幼兒園發現自己喜歡的玩具在其他小朋友手中,孩子第一個念頭就是搶回來,如果搶不回來就開始動手打人。

之所以孩子為了達到目的用打人的方式處理,一是因為孩子還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解決問題就只有用武力解決;二是平時孩子在家已經養成了習慣,想要的父母滿足罷了,如果父母不滿足就跟父母耍賴,耍賴的過程中往往附帶有小動作:拉著爸爸媽媽的衣服亂跺腳、掄起小拳頭捶打父母等。

 

比如:我家鄰居的孩子吃飯之前想吃零食,媽媽說馬上就吃飯了現在不能吃,孩子就一邊用小手拍打著媽媽一邊說:”不嘛,不嘛,我就要現在吃。 “因為當時媽媽正在做飯,於是就拿一小袋零食遞給孩子,說:”現在只能吃這些。 ”

試想,孩子如果在家經常通過哭鬧拍打的方式就能達到目的,他不僅在幼稚園,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會採取這種方式去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上面通過分析找出了原因,下面就來談談如何引導的問題。 無論是正確引導教育有攻擊性的熊孩子,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統統是先從家長做起,因為身教永遠重於言教,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認識到這一點,教育孩子就抓到了點子上。

 

1、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平時對孩子要始終如一,不能心情好時對孩子嬌乖乖肉蛋蛋的,心情不好時就沖孩子發脾氣。 特別是自己心情本來不好,孩子一旦犯錯大人說教孩子不聽,於是就會用武力解決問題,這樣就容易給孩子做反面教材。 人常說身教重於言教,也有人說孩子是父母行為的複印機,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現在有些家長有個誤區,總認為把孩子送到幼稚園(學校)教育孩子的任務就應該是老師的責任,其實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教育孩子需要學校和家長形成合力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有的時候孩子的錯誤根源往往在家長,找不出根源所在老師再費勁都等於白搭。

就孩子攻擊性行為而言,細心觀察會發現身邊有許多父母,在與孩子嬉戲玩耍的時候,尤其在孩子沒占上風或失敗時,總會一邊捶打著父母一邊耍賴。

一般情況下大人總把孩子這種行為看成是天真、可愛,其實這就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開端,要杜絕孩子在幼稚園的攻擊性行為,父母在家發現孩子只要有一點點攻擊性的傾向都要及時指出,並耐心教育。

 

2、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切忌用武力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平時也對孩子苦口婆心教育,可是孩子總是不聽。 只要一聽有人投訴孩子打人,總是頓時火冒三丈,抓住孩子就想湊一頓,豈不知這樣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

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也警告家長們,不要使用強烈的語言辱駡或羞辱來管教孩子。 這些類型的懲罰也會給孩子成長帶來長期的問題。 他們建議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為了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使用一些其他類型適合孩子的年齡的懲罰。 他們建議對於年幼的孩子,懲罰可能是拿走他們最喜歡的玩具。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看電視、玩電腦或電子遊戲的時間。 希望這些方法可以給我們家長們提供教育孩子的參考。

 

3、家長要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三歲左右的孩子在認識上比較模糊,分不清你我,孩子總認為凡是自己喜歡的都是我的,當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第一想法就是拿過來佔為己有。 因為3歲左右的寶寶壓根就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相處,他們在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一旦看見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東西,不會與人商量,只會用簡單的搶、打去爭取。

老師把孩子在幼稚園不當的行為告訴了家長,家長就要積極配合,孩子在學校由老師教育,回到家家長要告訴孩子要是想玩喜歡的玩具,就要好好跟小朋友商量,並告訴孩子別人先拿到的要讓別人先玩,等其他小朋友玩好了自己再玩,或者跟小朋友商量著大家一起玩。 讓孩子知道玩具是大家公共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玩,只是有的先玩有的後玩而已。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平時不學習不行。 孩子開始上學就意味著融入了社會,孩子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孩子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與人溝通,家長就要慢慢引導、用心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任何父母都沒有理由以不懂教育為藉口而推卸責任。 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只有學而知之,家長以前不懂教育,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學起,哪怕是臨時抱佛腳也要學。

上一篇

幼稚園午休,老師無意摸到孩子口袋的東西,報告園長後:退園吧

下一篇

培養孩子要有愛心的行為習慣

你也可能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