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給寶寶把屎把尿? 看完看你還敢不敢!

有很多剛上幼稚園的孩子經常尿褲子。 父母覺得孩子太膽小,不敢跟老師說想上廁所。 其實你不知道這個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大便和尿液造成的。

經常聽到小區樓下老一輩的老奶奶和老奶奶們的熱門話題:「我們孫子出了月就不撒尿了。 我會看著手錶,舉起來就撒尿。 可尷尬了。 ”

旁邊還有很多人:”我家也是,我家也是,晚上睡覺前一次,晚上12點一次,三四點鐘天又亮了,一點都不尿床! ”

還在給寶寶把屎把尿? 看完看你還敢不敢!-1

 

年輕的母親們,聽著侃侃談到的育兒經驗,心裡會說:”醫院的育兒課早就說過,要科學育兒,孩子撒尿不好。 “但是因為我不處理寶寶,所以在家裡沒有發言權。

事實上,大小便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僅限於我們已經知道的生理方面。 不能被重視的行為導致了在科學的召喚下,歷代育兒方法的延續。

那麼,當你知道了給孩子帶屎帶尿的心理影響,你肯定不會再做了。

還在給寶寶把屎把尿? 看完看你還敢不敢!-2

 

01 被搞亂的神經反射

嬰兒期,孩子大腦發育迅速,自發排尿的反射建立,一歲半左右。 在此之前,對兒童最大的心理傷害就是破壞兒童大腦自主反射的建立。

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排尿時,大腦會接收到來自膀胱的信號,然後將資訊傳遞給尿道括約肌進行排尿。

而被屎尿過的孩子大腦的資訊是成立的:被父母抱起,雙手抱著腿的動作就變成了小便的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大腦再把資訊傳給尿道括約肌小便。

表面上看,這兩種腦反射建立是沒有區別的。 只有孩子3歲獨立上幼稚園,才會出現這種被干擾的反射系統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比如最常見的孩子剛上幼稚園經常尿褲子。 這種需要大人不斷提醒上廁所的孩子,是因為在嬰兒期放大小便破壞了孩子自主反射系統的建立。

這種不必要的尿褲「挫敗感」,大多數孩子入園半年左右就能成功克服,但少數孩子即使到了七八歲也很難過渡。 但內向和膽怯的心理衝擊深深地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隨時可能侵擾孩子未來的成長,影響孩子自信和成就感的建立。還在給寶寶把屎把尿? 看完看你還敢不敢!-3

 

02 引發社交退縮的元兇

家長在面對經歷尿褲子”挫折”的孩子,往往誤以為是孩子膽子小,不敢和老師說,才導致的尿褲子。 這時候,家長無論是主動引導孩子還是拜託老師定時提醒。 都會給孩子造成”我自己不行”的心理印象,導致孩子難以面對同伴,引發不愛說話、社交行為退縮等膽小內向的問題。

而這種表現反過來映證了家長的錯誤以為。 卻從來都不知道這個結果其實是被「把屎把尿」的行為引發的。

如果幼稚園老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對班級其他孩子進行正向引導,這類孩子還會被同伴嘲笑、談論,甚至是孤立。 這就對正處在同伴交往階段的孩子,帶來巨大的社交壓力,而嚴重的影響孩子與同伴聯結的需要,變得越來越不敢和同伴玩耍,性格逐漸懦弱、孤僻起來。

 

還在給寶寶把屎把尿? 看完看你還敢不敢!-4

 

03 錯失獨立成長的時機

孩子心理品質的建立早在嬰幼兒階段就已經開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次”學會”都伴隨著心理能力的成長和發展。 比如,學會翻身、學會喊媽媽、學會玩耍、自主排泄等,這種自然成長規律的背後都是孩子強大心理品質發展的結果。

強行把屎把尿,這種自然成長的過程被外界肆意干涉破壞,孩子心理獨立成長的時機和載體就被無端端的毀滅了。

所以,提倡不給孩子把屎把尿,讓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自己的各種需要有一個認識到理解的心理成長的空間存在。

父母親只需要等待,等待孩子出生後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當孩子發展到自主控制階段,能有一個練習控制自己身體的機會和空間,孩子的心理能力得到足夠的鍛煉。 獨立自主的心理品質才能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來。

伴隨著這個良好的開端,自主吃飯、自主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一系列自主行為就不再需要父母一一教會。 因為孩子內在的自主控制系統已經建立,外在行為的發生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父母親需要做的僅僅就是允許,允許孩子做的還不夠好,允許孩子有更多練習的機會,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節奏下慢慢掌握這些生活的基本能力。

04 寫在最後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完整的連續性過程,看似無足輕重的”把屎把尿”,方便了家長帶娃,卻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有可能是”蝴蝶效應”般的深遠影響。

那麼,現在你已經完全知道了把屎把尿給孩子帶來的嚴重問題。 你還會這麼做嗎? 你還會允許過來人這麼堅持嗎?

上一篇

家庭教育中的「七宗罪」,很多爸媽都在犯,看看你中槍了嗎?

下一篇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能一年長高12公分,看看他的早餐就知道差距了

你也可能喜欢

返回顶部